首页 文化 收藏 体育 经济 旅游 科技 美食 社会 商城 论坛

深游马六甲宝山寺

来源于:本站        发布时间 2024-04-01 19:43:42

文/熊宗荣

马六甲的圣地亚哥古堡旁边是武士广场和独立纪念馆。因时间关系,我们只远远看了几眼,没有进去参观。然后,我们乘车顺郑和路和汉丽宝公主路来到三宝山。

马六甲宝山寺

三宝山是华人根据地,山不算很高,但范围很大,连绵数公里。从车上往外看,三宝山上一座接一座地葬着中国人的祖坟,共有1250座。二十世纪80年代初,三宝山因欠当地政府200万马币的地税,州长阿布拉钦下令一月还清。否则,捣毁华人墓,收回三宝山。此事在马来亚华人中引起了极大的反响,掀起了一场不小的风波。当时马来亚地区的华人有500万,提出的口号是:“一人捐款一元钱,保护祖茔三宝山。”并举行集会、游行,在报纸上发表文章,强烈抗议阿布拉钦政府的强暴行径。后来,阿布拉钦看事态闹大了,便草草收场,平息了这场风波。记载着这场风波的有关报纸,至今还陈列在三宝山下的宝山寺里。

马六甲原苏丹老王宫

汽车绕三宝山蜿蜒行驶了约50分钟,来到了宝山寺。宝山寺建在三宝山下的半坡上,它是为纪念我国明代著名航海家、七下西洋的三宝太监郑和而修建的一座寺院。据说,十五世纪建在马六甲地区的满剌加王国是一个非常强盛的国家。郑和带领的船队七下西洋,每次都要浩浩荡荡地从马六甲海峡经过。郑和在经过海峡时要上岸在马六甲城作短暂停留,每次上岸均受到马六甲苏丹王的盛情接待。据说,郑和和马六甲苏丹都是回教徒,志趣相近,十分谈得来。一来二往,两人便成了好朋友。郑和船队带来的中华文化,在马六甲地区得到广泛传播,促进了马六甲地区的经济发达和社会进步。郑和深受当地人民的尊重和爱戴。郑和死后,这里的人民便建寺供奉。400多年来,宝山寺的香火一直非常隆盛。

马六甲荷兰广场教堂

宝山寺前后共有三重,我们从侧门进到正殿。正殿中央有一座很大的香案,上面燃着长年不断的香火。香案正面,雕刻着两条龙。院子里有一尊郑和石像。正殿的墙壁上挂着许多名人的楹联条幅。侧面墙壁上挂着中国国家领导人来这里参观时的照片。正殿后面有一眼井,叫“三宝井”。井水含有丰富的矿物质,斟在杯子里可以“水满不溢”。导游小黄给我们作了一次现场表演。他提了一壶三宝井水,斟到一只杯子里。那杯子里的水已经满了,但小黄还在继续往里斟。只见那水已高出杯子口半厘米之高,仍不见水往下溢。这还不算,小黄又掏出四五枚硬币,一枚一枚地往那杯子里面丢。直到几枚硬币全部丢进杯子里,仍不见那杯子里的水溢出一滴。大家看了,全都啧啧称奇。然后,每人将那三宝井水喝了一杯,说是可以避邪驱灾,益寿延年。

马六甲宝山寺

我们从最后一座大殿往前走。出了中门,是一座院子。院子中有一眼井,叫“公主井”。据说,明代有一位叫汉丽宝的公主,下嫁给马六甲王国的苏丹。当时,这里缺水,老百姓饮水困难,汉丽宝公主便建议苏丹王挖一眼井,为老百姓造福。苏丹王听从了公主的建议,便挖了这口井。井挖好后,井水甘甜爽口,且井水充盈,400年不竭,为马六甲半城百姓饮水之源。马六甲城的老百姓,怀念汉丽宝公主的功德,便将这井取名为“公主井”。

马六甲葡萄牙堡

再往前走,便是第一道门。古寺大门秦砖汉瓦,大红漆柱,古色古香,典型的中国寺庙气派。门两侧蹲着石狮,门庭上吊着大红灯笼。正门上方书写着“宝山亭”三个大字。门前是一大片平坦的场地,有碧绿的草坪,高大的龙树。据说,这树已有百多年树龄,根深叶茂,干粗荫浓。场地对面有一株更加高大的树,上面结有大团大团的果实。导游小黄说,那叫“面包树”。“面包树”,我们过去只在书上看到过,真正目睹,这还是平生第一次。热带树木,千奇百怪,奇珍异果,真是有趣极了。

出了宝山寺,是一大片树林,树荫下摆着长长的水果摊。热带地区,一年四季有水果,水果名目繁多,多得叫不上名字来。知道的有香蕉、木瓜、菠萝、菠萝蜜、柚子、红包蛋、椰子、榴莲等等。榴莲是马来亚最有名的水果,在马来亚农村,随处可见榴莲树。榴莲的果实像葫芦一般大,坚硬无比,上面还长满了硬刺。用利刃劈开带刺的外壳,露出里面雪白鲜嫩的榴莲肉,让你一看便口水直流。只是那股臭味,让你有些抵不住。但是,榴莲和我们的臭豆腐一样,闻起来臭,吃起来甜。咬上一口,不仅甜在口里,连五脏六腑都甜透了。据说,马来人穿着简单,常常通身只围一条短裤裙。榴莲熟了,便当掉裤裙换榴莲。季节一过,再把裤裙赎回来。当然,这说的是过去的事儿。

提起榴莲,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呢!

据说,当年郑和率领船队下西洋,在马六甲海峡靠岸,被马六甲苏丹王邀请做客。吃完丰盛的筵席之后,又吃了许多水果。这时,郑和的肚子里一阵乱响,随后便疼痛起来。他趁苏丹王出门送客之时,便寻厕出恭。但忙乱之下,一时找不着便厕,便径直走出苏丹王宫,来到一片树林子里,就地解决问题。事毕,郑和心想,这里是个好所在,应当留个记号,日后再来时,看有什么变化。事隔多年,郑和又一次率船队下西洋,到了马六甲后,便按记号寻到当年出恭的地方。只见那地方已长出一棵高大的树木,上面结着许多硕大带刺的水果。有一年轻人在树下走来走去,眼瞅着树上的果实,流连忘返,等待那树上的果子掉下来美食。郑和一看,灵窍顿开,情急之下,叫了一声:“流连!”

于是,这水果便有了正式的名字,这故事也在马来亚一带广为流传。我一听,便觉得这故事颇有几分真实。要不然,那榴莲肉怎么会有一股臭味呢?

关注公众号


微信公众号扫一扫